首页 | 学院概况 | 师资队伍 | 本科教育 | 研究生与学科 | 科学研究 | 党群工作 | 国际合作 | 学习专题 | 学生工作 | 校友风采 | 相关下载 
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相关下载>>正文
陕西科技大学“复兴计划”(2017-2022年)(讨论稿)
2017-12-18 15:54  

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陕西省“追赶超越” 及“一流大学、一流学科”建设工作要求,扎实推进学校“十三五”事业发展规划和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,特制订《陕西科技大学“复兴计划”》。

一、总体目标

(一)指导思想

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坚持“四个服务”办学方向,坚持“创新、开放、共享,学科、人才、质量”的办学理念,立足轻工特色,紧密围绕国家、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,以办学条件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证,以深化改革为动力,推动学校内涵发展,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,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。

(二)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

1、办学定位

——发展目标定位:建成综合实力位列省属高校前列、国内知名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。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,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;人才培养取得标志性成果,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;特色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。

——办学类型定位: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。

——办学层次定位:以本科教育为基础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,培养轻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复合型本科生和创新型、探究型研究生。

——学科发展定位:以工为主,以轻工为特色,构建工、理、管、艺、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。

——服务面向定位:依托轻工,立足陕西,面向西部,服务全国。

2、发展目标

——到2022年,教学水平、科研水平、学科水平、师资水平、管理水平显著提升,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,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0名;

——到2027年,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与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核心指标进一步提升,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20名;

——到2032年,进入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行列,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0名。

二、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指标

1.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左右,研究生规模达到3200人以上,比例达到在校生总数的15%左右。

2.进入ESI排名前1%学科3个,学科评估排名前5名或30%学科5个。省级优势学科达到10个。

3.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、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-5个。

4.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350人以上。

5.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%以上,其中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%以上。

6.新增符合陕西省二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教师10名以上、三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教师20名以上。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%以上。

7.新增两院院士1-2名,新增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20名以上;新增入选陕西省人才工程计划的高水平人才100名以上。

8.培育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3名以上、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师15名以上。

9.每年遴选、培养青年拔尖人才、骨干教师20名左右;每年支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青年教师30名左右;每年支持到企业做博士后研究或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的青年教师30—40名左右。

10.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国家级本科教学项目3项、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-18项。

11.全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以上。

12.新增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以上,

13.新增省级以上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-3个、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个。

14.学生发表论文达到5000篇以上,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500篇以上。

15.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和学科竞赛奖励800项以上,其中获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国家级奖40项以上。

16.新增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3-4个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、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20个以上。

17.科研经费5年累计达到5.5亿元以上。

18.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以上,省部级奖励80项以上。

19.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00项以上,国际专利申请(PCT)15项以上,发明专利转让应用280项以上。

20.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1-2项,国家自然基金380项以上,其中重大、重点、优青项目6-8项,国家社科基金20项以上,省部级科研项目400项以上。

21.发表科研论文被SCI一区收录300篇以上,被SCIE、EI检索3500篇以上,被SSCI、CSSCI检索300篇以上。

22.出版学术著作50部以上,规划教材30部以上。

23.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20次以上;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0次以上。

24.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2-3个、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6-8个。

25.教师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人数每年40人以上,到国外讲学、访学、进修每年10人以上。

26.派出国际交流学生每年200人以上,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人数累计达到100人以上。

27.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,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以上,培养国际学生累计达到400人以上。外国留学生教育覆盖5个专业以上。

28.每年聘请外国文教专家6-10名来校任教,邀请海外知名学者40名左右来校讲学、短期授课、指导科研和学科建设。

29.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。

三、发展举措和任务分解

(一)教育教学

1.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。

(1)在所有专业全面推行“以学生为中心、以产出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的专业教育理念。逐步推行“一制三化”(导师制、小班化、个性化、国际化)人才培养改革。

(2)推进实施大类培养、校企联合培养、国内外联合培养等。

(3)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项目,以本科教学项目为平台,深入开展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等改革。

(4)探索多种教学方式,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深度融合。

(5)推进学分制改革,落实校际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学分互认。

(6)稳步推进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,加强实践教学。

(7)不断完善教学闭环反馈系统,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。

(8)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协调,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。

(9)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,建成若干个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专业。

(10)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工作。

2.强化创新创业教育。

(11)推进产教深度融合,吸引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,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长效机制。

(12)统筹构建“三全三结合”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,专兼结合、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,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,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。

(13)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,创新教学设计体系,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。

负责人: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教务处 团委 各学院(部)

3.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。

(14)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,进一步推进弹性学制与分类培养模式改革,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。

(15)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,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课程和学科核心课程,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方式。

(16)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,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竞争机制、权责机制和退出机制,逐步形成按需设岗的导师动态管理体制。

(17)积极探索多层次、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。

(18)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及监督体系,严格研究生课程管理和论文质量监控。

(19)探索实施研究生淘汰机制,建立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。

负责人: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研究生院 各学院(部)

(二)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

4.大力建设学科高峰。

(20)按照“固优、强特、扶需、重基”的思路,分类实施学科“重点支持计划”“培育支持计划”与“扶持发展计划”,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。

(21)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布局,解决学科碎片化、分散化问题,形成以新轻工学科群为核心、相关学科为支撑,布局合理、交叉渗透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。

(22)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,构建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与绩效津贴挂钩的管理体系。

(23)做好学科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,积极培育并申报博士授权点。

负责人:分管学科建设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学科办 各学院(部)

5.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。

(24)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立足陕西与西部,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、社会服务水平获得重大突破。

(25)探索“方向集中、力量集中、优势集中”的科研组织模式,构建以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重点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。

(26)实质性运行前沿研究院,以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础,开展富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。

(27)充分发挥农研院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、统筹科技资源创新改革试验高校等各类平台作用,完善与地方政府、行业企业科技合作长效机制,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产业技术服务团队。

(28)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中心,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,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。

(29)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,完善科研成果同行专家评价制度,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。

负责人:分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科技处 各学院(部)

(三)人才队伍建设

6.创新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。

(30)按照学科发展需求,对标重点人才工程项目,实施高层次人才“覆盖工程”“建设工程”,做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精准化引进与梯队化培育,在院士等国家顶尖人才增选上取得新突破。

(31)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,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。

7.充分激发人才活力。

(32)完善人员分类管理机制,分类设岗、分类聘用,分类考核、分类评价,把岗位聘用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,畅通各类人员上升通道。

(33)严格岗位聘期考核,完善引进人才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机制,构建能够充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评价体系。

(34)不断改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,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,探索更多类型的职称评审渠道,为人才发挥特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
(35)继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,探索完善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,使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、高层次人才、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。

负责人: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人事处 教师发展中心 各学院(部)

(四)开放办学

8.加强合作交流机制。

(36)建立健全学校宏观协调、学院(部)落实推进的国际化工作体系,将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纳入学院(部)及教师考核评价。

(37)建立灵活的留学生培养机制,启动“留学科大”工程,重点吸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学生来校留学,逐步形成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留学生规模和结构。

(38)加大政策宣传,加强英文宣传媒体建设和国际宣传力度。

9.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。

(39)不断完善学生海外访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及模式,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。

(40)大力引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,积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。

(41)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建设,逐步形成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全英文学历教育体系。

10.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。

(42)围绕我校优势学科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,加强与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,逐步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,支持各学科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。

(43)鼓励教师参与双边、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,承担聚焦世界前沿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合作项目,大幅提高国际科技项目与经费的数量。

负责人:分管外事工作的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各学院(部)

(五)管理体制改革

11.深化治理结构改革。

(44)坚持“放管服”相结合,构建“统筹管理、分类指导”的二级单位管理模式,积极开展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试点,建立差异化发展机制。

负责人:分管发展规划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发展规划处 党办校办 组织部

(45)用好学科专业优化的杠杆,科学落实专业设置自主权,积极开办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需求、与学校优势特色紧密相关的专业,不断淘汰同质化严重、培养质量差的专业,健全招生、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。

负责: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教务处 研究生院

(46)完善优化管理岗位及内设机构设置,保障内设机构人员享有相应的晋升、交流、任职、薪酬及相关待遇。

负责人:分管组织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组织部 人事处

(47)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,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、监督评价。

负责人:分管校友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党办校办(校友总会办公室)

12.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。

(48)增强多渠道资源筹集能力,争取各类重点建设项目,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多元化资源供给体系。

(49)进一步加强经费使用管理,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资金,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,加快财政预算执行进度,完善内控机制,提高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。

负责人:分管财务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财务处

(50)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,强化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,完善资产处置办法。

负责人:分管国有资产管理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国资处 实验设备处

(51)进一步加强资产经营工作,不断增强经营效益。

(52)进一步明确三校区各自功能定位,实现三校区资源统筹规划、合理配置、综合利用与开发。

负责人:分管资产经营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资产经营公司 咸阳校区管委会

(六)文明校园建设

13.构建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。

(53)充分挖掘学校办学传统,大力弘扬办学精神,着力培育优良校风、教风和学风,铸好师生思想之魂。

(54)深入开展以“三实作风”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,加强高质量文化品牌建设,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育人文化精品。

(55)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,讲好“陕科大故事”,全方位宣传展示学校改革发展成果,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。

负责人:分管宣传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宣传部 学工部 团委

14.实现校园资源共享。

(56)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,努力实现全校资源融会贯通,并不断扩展资源共享。

负责人:分管信息化建设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网络管理中心

(57)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资源,大力支持资源共享性平台建设,特别是实现教学科研平台、大型仪器设备、图书档案等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。

负责人:分管实验室建设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实验设备处 图书馆

15.营造宜教宜学宜居校园。

(58)围绕学校发展战略,继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,推动园林式校园建设,让校园成为师生愉悦身心、研究学问、砥砺思想的文化空间。

负责人:分管基建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基建处 后勤服务集团

(59)寓教育和管理于服务之中,建立健全机关服务基层、院系服务师生的体制机制。

负责人:分管发展规划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发展规划处 党办校办 监察处

(60)不断完善师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,高度重视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突出问题,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。

负责人:分管稳定安全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党办校办(稳定办) 工会 学工部

(61)逐步推进学校保卫工作社会化,不断提高保卫工作水平,努力建设平安校园。

负责人:分管保卫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保卫处

(七)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

16.不断强化党的各项建设。

(62)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。

(63)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。

(64)健全学校决策机制,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,提升校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。

(65)完善院(部)级领导班子任期制和中层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,不断提升院(部)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整体效能。

(66)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,推动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、重大项目组、重点实验室及学生公寓、社团等组织单元拓展覆盖。

(67)进一步探索建立院(部)党委(党总支)间横向交流、基层党支部间结对共建制度;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务中心建设;在学生党员人数符合规定,条件成熟的院(部)党委,探索建立学生工作党总支。

(68)做好发展党员工作,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,提升党员质量。

(69)完善分类管理党支部目标考核机制。推进党内民主建设,落实党员民主权利,推进党务公开。

17.用好“三项机制”。

(70)完善管理人员落实“三项机制”的实施办法,激发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
(71)按照“三项机制”精神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,加大对青年干部的选任和培养力度,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和培训力度,实施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,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。

负责人:分管组织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组织部 各分党委(直属党支部)

18.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
(72)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,把正确的政治方向、价值导向贯穿到办学治校、育人育才全过程。

(73)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,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。

(74)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,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,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,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。

(75)推动辅导员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,逐步实行职称评审单列计划、单设标准、单独评审,探索“双线”晋升办法。

负责人:分管宣传工作领导

责任单位:教师工作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工部

各分党委(直属党支部)

19.坚持不懈推进作风和纪律建设。

(76)加强作风建设,持之以恒正风肃纪,强化政治纪律、组织纪律、廉洁纪律、群众纪律、工作纪律、生活纪律,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,驰而不息纠正“四风”问题。

(77)健全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密切联系师生的长效机制,增强机关服务意识,提升服务质量。

(78)认真贯彻落实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》和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》,细化量化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。

(79)健全监督体系,强化党组织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。加强对招生录取、基建工程、物资采购、经费支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。

(80)健全述职述廉、提醒谈话、诫勉谈话、请示报告、内部审计、公示预告、问责追责等制度,广泛开展廉洁教育,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廉洁自律的育人氛围。

负责人:分管纪检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纪委办 各分党委

20.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,凝聚各方面建设合力。

(81)加强统战工作,提高统战工作水平,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。

负责人:分管统战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统战部

(82)加强工会工作,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教代会建设,充分保障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,充分发挥工会工作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。

负责人:分管工会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工会

(83)加强离退休工作,进一步提升离退休职工管理和服务水平,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。

负责人:分管离退休工作校领导

责任单位:离退处

21.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。

(84)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自觉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大局,充分发挥人才、科技、智力等方面的优势,积极与结对帮扶的铜川市印台区开展深度合作。实施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计划,不断提升我省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技能。

(85)有计划地组织师生深入贫困地区了解社情民意,开展帮扶实践,做好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精准资助。

   负责人:分管扶贫工作校领导

   责任单位:党办校办

关闭窗口